四世藏六纯金壶_网络书香资源检索平台
当前位置:  首页  >>  信息详情
题名: 四世藏六纯金壶
关键词: 工艺品杂项;金银琉璃珐琅器;四世藏六纯金壶
摘要:
金工世家传佳作
—四世藏六造夔纹凤首纯金汤瓶赏析
日本金工世家传人四世藏六造纯金汤瓶,造型古朴,制作精美,叹为观止。现逐次分述如下:
一、形制
该瓶造型仿自中国商周青铜礼器提梁卣。形制为U形提梁。盖上有相套的圆环摘钮中衔双环,盖面钮座主题纹饰系二组左右相向夔龙纹,底纹为变形回纹。肩前后部有环钮形环付,与提梁相衔。短颈饰有数周弦纹。上腹部有凤首流,流口圆张,凤首上有圆曲双角,两目细长若柳叶,涡形耳。圆腹上方有一周纹饰带,主纹饰系半浮雕凤首,左右饰相对的夔龙纹,底纹为变形回纹。圜底打印阳文篆书戳记“纯金”、“四世藏六”各一。瓶通高167毫米,腹径137毫米,底径108毫米–。
金瓶套有木质子母双箱。母盒盖上有日语平假名金书“金瓶”。子盒身墨书“纯金正目方”、“叁百匁(钱)七分也”、署名“藏六”及2方朱砂印记。子盒盖上墨书“纯金汤瓶”,下有一红印“望门遗形”;盖内红印“尚古”之后,直书数行“龙纹凤首”、“盉式”、“邃古居”、“藏六造”,后有2方红印惜漫漶不清。
二、制作者
在瓶底款识有戳记“四世藏六”,子盒内盖则有“邃古居”、“藏六造”,为辨别制作者提供了关键线索。
四世藏六是日本著名的金工大师秦藏六家族第四代传人。
初代藏六(1824-1890),文政七年(1824)出生于日本山城云烟,明治二十三年(1890年)殁,享年六十六岁。其为秦源平之子,本名秦米藏,秦藏六家族第一代皇家御用工艺大师、日本幕府时代末和明治时期著名的金属工艺师。人尊称藏六翁。江户时代文久一年(1861年),在闻名的龙文堂门下学习、研究器物铸造技术。龙文堂的创始人四方安之助(1780-1840年),又名安之介,是龙文堂创办人龙文的儿子。龙文(1732-1798年)是丹波龟山市的一个陆军将校,于1770年来到了京都做铸物师,其子四方安之助继承堂号,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坊,即初代龙文堂。龙文堂是第一家采用石腊法精铸铁瓶(俗称铁壶),使其在日本老铁壶的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,名望影响日本及欧洲长达百余年。
三、考释
子盒盖上墨书“纯金汤瓶”说明了该器名称。汤瓶,汤,热水。瓶 ,口小腹大的器皿,通常用来盛液体。另有一说称,汤瓶古时称“军持”、“君池”或“执壶”,意为瓶或壶。隋唐时期,随着中土和中亚波斯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族商人的贸易往来,大量汤瓶也随回族商人来到中国,曾被称为“唐瓶”,后在中国民间谐音讹变成了“汤瓶”。
唐代还未曾使用“汤瓶”,但在宋代就已存在煮水用瓶。南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:“《茶经》以鱼目、涌泉、连珠为煮水之节,然近世(指南宋) 瀹茶,鲜以鼎镬,用瓶煮水,难以候视,则当以声辨一沸、二沸、三沸。”“陆氏(陆羽)之法,以末(茶末)就茶,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。”宋代苏轼《煎茶歌》提及宋以来煮水用银质汤瓶“银瓶”:“银瓶泻汤夸第二,未识古人煎水意。”明朝,煮茶普遍使用“汤瓶”,汤瓶的样式品种也更多,有锡瓶、铅瓶、铜瓶等。
日本铁瓶的缘起,与茶道有密切关系。日本茶道溯源于中国唐朝,日本前往大唐的僧侣将中国的佛教与茶文化带回本国,同时栽种茶树,饮茶习惯从日本寺院扩及民间,茶道文化油然兴盛。
日本茶道泡茶所用的汤瓶,造型为带柄有嘴罐,又称“急须”。现在日本茶道一般多用老银壶和铜壶煎茶。目前一把藏六精品铁壶价格高达十几万元以上,此把纯金汤瓶用金量多达约1230克左右,其价值更可想而知。
尺寸: 高16.7cm;腹径13.7cm;底径1
可获取地址: ArtBase中国艺术图片库
类型: 图像
权限: 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远程登录
其他版本
  • 暂无其他版本
相似资源
  • 暂无相似资源
 
加入收藏    |    联系我们    |    使用说明